《餐桌上的神話學》:無論人們的身份、種族和語言為何,藉著飲食、透過他者眼光的自我凝視|cacao 可口雜誌

一場主角缺席的餐桌盛宴,巨大的餐桌即為表演舞台。他們反客為主、接力上菜,英雄的神話被重新料理、咀嚼消化。《餐桌上的神話學》集結了來自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以及台灣跨領域創作者。接力上菜的演員導入成長經驗、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然而「亞洲」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種神話?永恆的問題,多變的回答,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歡迎你入座享用。

《餐桌上的神話學》2020.4/17-19 台北市水源劇場

導演Baboo自述——以神話之名

《餐桌上的神話學》創作想法起源於去年夏天,我參加紐約林肯中心主辦的導演工作坊,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導演齊聚交流。在為期三週的工作坊中,每位導演被限制在六個小時的排練時間內,從主辦單位提供的七個劇本中,挑選自己想要執導的劇本片段, 同時觀摩、學習其他導演如何與文本和演員工作。

我選擇了美國劇作家Mary Zimmerman 改寫的荷馬史詩《奧德賽》(The Odyssey),將原本由英雄奧德修斯的觀點敘述的神話,改由圍繞著他的其他角色接力述說,拓展重視、重述這個史詩故事的其他面向。場景設定在晚宴的餐桌上,演員一面述說故事,一面利用桌上的刀叉碗盤、酒杯器皿、各式調味料,創造出微型的景觀、聲響等視聽元素。

在餐桌上,建構神話所創造的微型世界觀,是《餐桌上的神話學》劇場形式的思考核心。在這個作品的雛形與結構基礎上,我不禁思忖,一個來自亞洲島國的導演,要用什麼觀點去述說一則希臘古文明的神話?為何我們需要探索神話?希臘神話與我們有何連結?我們又該何以述說屬於我們自己,亞洲的神話與文明?

於是我邀來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以及台灣等五種不同國家、七位創作者 ,身分包括演員、編舞家,視覺、錄像或行為藝術家等 ,在桌前聚首,共同進行一場關於「神話」的餐敘交流;一如希臘哲人伊比鳩魯曾言:「我們必須先找到能夠一同飲宴的人,再去尋覓該吃些什麼。」

經過集體發展和創作,《奧德賽》的故事被拆解成七個篇章,包括「英雄」、「女性」、「他者」、「變形」、「政治」、「神祇」以及「家園」,每個篇章以史詩中的角色命名,演員從這些「關鍵字」中導入成長經驗、文化背景、個人觀點,彼此問答、辯證,更將整體概念指向更為廣泛的國族、地域、家園和當代亞洲社會。

這是一次以神話之名,透過他者眼光的自我凝視,故事的傳遞、交換、佔據與重述,像是水注入不同的容器,就有不同的形狀與樣態,以此呼應奧德修斯的海上漂流,無止盡的生命旅程。


我們其實不在亞洲—— 文:助理導演溫思妮

《餐桌上的神話學》集結了來自印度、菲律賓、日本、韓國以及台灣跨領域創作者,「亞洲」自然成為餐桌上的主題,然而「亞洲」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種神話?

回到排練過程。一日,演員一行人在台北街頭尋找亞洲香料,我們走進鮮少踏入的東南亞食品店,Russ發現了菲律賓的沙丁魚罐頭,他告訴我們這是「窮人的食物」。此後在演出中,沙丁罐頭成為獨眼怪物*的象徵。從踏入商店的那刻起,無處不是他者的凝視,我們在不熟悉的商品中獵奇,而Russ 卻在異鄉中尋找自己熟悉的文化╱階級符碼。

作為台灣人,很羞愧地說,我們對亞洲的認識幾近於零,即便是影響流行文化至深的日韓,在課本上出現的篇幅依然屈指可數,更不要說南亞和東南亞,簡直是知識上的盲區。當Sharanya介紹她在印度所受的現代戲劇教育時,我驚訝地發現,除去照片中的印度臉孔,幾乎可以判定這是台灣任何一所戲劇院校的呈現:一樣的舞台一樣的服裝一樣的姿勢⋯⋯在他者目光之下,自我形象作為欲望的對象,因為羞愧而變形,像菲律賓的甜點filipino那樣:外面是棕的,裡面是白的。

亞洲在經歷現代化和殖民的過程中,有著相似又相異的命運,而我們卻對彼此知之甚少。我們共享的文化記憶,無非是莎士比亞、畢卡索和貝多芬。何謂「亞洲」?我們真的還能假裝我們擁有亞洲「傳統」或「神話」嗎?

馬克思云:「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別人表述。」於是,奧德賽成為亞洲最佳的神話;回家之路迢迢,我們如何「一同」從失語的歷史中找到話語?(如果有的話,工具是英語嗎?)

這是一個關於「他者」的反英雄旅程, 缺席的奧德修斯開啟了探尋現代性空間之外的敘事可能,工業資本主義的商品成為我們記憶的載體。在凝視與慾望之間,在主體與客體之間,重新解構亞洲和脫亞入歐的神話。

*註:獨眼怪物Cyclops,海神波賽冬之子,被奧德修斯刺瞎了眼睛。當他請奧德修斯報上名來時,奧德修斯自稱沒有人(Nobody)。


《餐桌上的神話學》2020.4/17-19 台北市水源劇場

演出製作團隊:
演出製作: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導演:Baboo
編劇:何應權
演員:蕭東意(台灣)、林素蓮(台灣)、劉彥成(台灣)、 Hyung Seok Jeon(韓國)、Kanako Hayashi(日本)、Russ Ligtas(菲律賓)、Sharanya Ramprakash(印度)
舞台設計:李柏霖
燈光設計:鄧振威
服裝設計:Jamo CHEN
音樂設計:柯智豪
助理導演:溫思妮
舞台監督:鄧湘庭
影像設計:孫瑞鴻
平面設計:聶永真
製作:楊帛翰

▌資料提供:莎妹劇團| 劇照攝影:陳藝堂 |劇照提供:莎妹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