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收看電影,還是有些食古不化的頑固更好:影評「無影無蹤」創辦人翁煌德專訪|cacao 可口

「無影無蹤」,你也許知道它是臉書上的一個電影資訊站,甚至定期追蹤同名的影評部落格,但談起是誰在幕後運籌帷幄,要一下子答上來卻不太容易。站名是否有雙關趣味,這點我們沒來得及向管理者確認,但「自媒體工作者」的確無法概括翁煌德這個人。他既是影評,也擔任策展人、選片人、影展評審,還有個頭銜是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近期除跑校園巡迴講座,另外也在Youtube上開設了SIKA國際短片頻道,推送新生代亞洲導演作品。

「其實就是斜槓。我從來沒有以『影評人』為終生志業,只是在不知不覺間,那變成大家用來稱呼我的職銜。但影評人的確很難成為一份正職,畢竟在網路時代想看評論有無限多的選擇,不是非得追隨在報紙雜誌開專欄的權威性人物。不過我也認為,單純寫稿維生的也不全然是我想要的,所以才會辦影展、選片。總之,就是多做點不一樣的事情,多認識不一樣的人。」

影評「無影無蹤」創辦人翁煌德

持續地寫影評,是因為不求回報與關注的分享欲,對電影的迷戀,更是從小學生時代便開始了。翁煌德說,自己會因為在報紙的影劇版上發現有趣的評論或劇照,而吵著父母帶自己進戲院看電影,小學階段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布萊德.彼特所主演的《火線大逃亡》。「現在回頭想,都懷疑自己怎麼這麼早熟?」

看院線電影、看錄影帶租借店淘來的電影,讓他在國三那年便立志長大要當導演。為達成心願,翁煌德立下每年觀看一百部電影的目標,等看滿一千部,便要開始寫影評。每四天就要看一部電影,這樣壓力不大嗎?他只說,如果能養成節奏,一年兩百部甚至三百部也不是沒可能的事,即使長大成人開始工作了,那樣的習慣也沒改變。「我喜歡看完後會感覺價值觀受到挑戰,那種把人從舒適圈拉出來,去思考、去討論的電影。它不一定要盡善盡美,只要不公式化,缺乏良好的製作也無所謂。打個比方,像阿莫多瓦的電影,每一部都在打破觀眾三觀,看起來非常過癮!」

《火線大逃亡》描述的是奧地利登山家與年少時代達賴喇嘛的一段交情,故事自二次大戰期間發展至中共解放西藏為止。|Photo via Netflix

「但很不幸的是,我大學沒考上廣電系,去了傳播管理後轉系考也沒成功。當時都覺得人生沒指望了。」他笑著說:「不過,等到我真正有機會和朋友合作拍攝電影後,才發現自己對『創作』這件事,好像沒想像來得熱衷。反而是讀其他人的影評、相關專書時,經常有跟書本上不同的觀點。跟小時候的願望比起來,這可能才是我從事影評的主因。」

去超商買報紙、去百視達租DVD……那些線上、串流感受不到的樂趣

憑寫字餬口並不在翁煌德的人生規劃中,但他的確嚮往這件事仍有可能的年代——紙本仍在人類生活佔有一席之地的年代。「當然,因為我活在地球上的時間還不夠長,所以對我來說,2000年至2009年,也就是實體與數位交接的前十年,是段有趣而美好的年代。」他以《哈利波特》系列叢書為例,現在的小孩可能無法想像曾有一本書能讓全世界的人翹首盼望,願意在發行日前夕漏夜排隊,連報社都要特邀懂速讀的寫手或記者,只求盡快產出書評或該集故事大意。會不會再有一本書像《哈利波特》那樣暢銷?不無可能,但這樣的現象在2010年後已成絕響--因為我們不必再等待出版社取得授權,只要原文書上市,便有住在國外的粉絲代勞,即時翻譯節選上網分享。等到官方譯本完成開始行銷工作,書迷的熱情早冷卻了。

翁煌德說,他自小就是個喜歡讀紙本的人,尤其是蘋果日報的忠實擁躉。他表示,許多人都抱怨蘋果日報讓台灣報紙從此八卦流言化兼道德無底線,卻忽略了報上仍有其他精彩報導。「那時候台灣最受歡迎的運動員是旅美棒球選手王建民,只要一有勝投,就會以全篇海報的形式登上隔日頭版,看夜間新聞猜第二天報紙的頭條標題也是種樂趣。」

在從前,要知道當天發生哪些事情,你需要購買一份晚報,如有緊急突發事件,也能從號外了解最新狀況。而在即時新聞出現後,它們都被壓縮成網頁上的一行文字,和其他程度不同的資訊像跑馬燈一樣輪播。當然,你可以點連結入內詳讀——但別否認你的好奇心不曾因那寥寥數語得到滿足。

《哈利波特》系列叢書。|Photo via Scholastic

對翁煌德而言,2010年後同受智慧型手機、無線網路發展而沒落的另一項重要發明,是DVD。「在線上化的浪潮來襲後,我仍堅持買報紙,即使影音出租店一家家倒閉,我對串流依然很抗拒,寧可多走一點路,多搭兩站車,到其他地方租片。」這聽起來像是經歷過錄影帶、VCD、DVD時代的人食古不化的頑固,其實也反映了兩千年代初期觀賞電影的困難。或也因為如此,即便串流平台在2022年是沒得選擇下的唯一選擇,他仍抱持審慎的態度。

「到影音租借店找電影看,跟在串流平台上隨選隨放,觀影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前我一個禮拜會去借五支片子,每次都要在店裡待一小時才捨得出來,為的就是比較出真正精采的作品,就像挖寶一樣。這麼做雖然難免踩雷,但那也是種樂趣及挑戰。換作串流平台,訂閱費用雖然便宜,但因為沒有設定歸還期限,要看不看隨人,似乎也減損了『看電影』這件事的魅力。」

全球最後一間百視達影音出租店迄今仍屹立在美國奧勒岡。|Photo via Travel + Leisure

我不認為DVD會就此消失。翁煌德說。他給的理由並不煽情,只要你回想部分網路媒體會將「Netflix本月下架的經典電影與影集」作為文章主題,就能發現串流平台的毛病所在。即使它使用便利,仍會有找不到片源的問題。打個比方,要看費里尼早期作品如《白酋長》、《浪蕩子》、《賣藝春秋》,去淘一張「世界電影大導演系列」的合輯DVD都會比在網路上找合法觀看途徑要容易得多。翁煌德更提起自己某一年為影展選片的經驗,「我們聯絡台灣地區的代理商,希望能取得影片的公播版權,對方很爽快地答應,卻也聲明他們公司沒有該支影片的DVD庫存,想播放請自己去找!」

儘管危機在友人的照應下有驚無險地度過,卻也說明了數位化典藏保存的流行,並不能阻止某樣事物在人們眼界中消失。翁煌德認為,人們在未來很可能會回頭討論DVD的價值。「也許有一天DVD會擁有類似黑膠的地位,如產品封面包裝、內頁設計,都被視為具有鑒賞價值,但我更期待的是以DVD為主體的電影資料館能夠誕生。」

在串流平台當道的年代,呼籲為DVD成立檔案館似乎有些落伍,但那並非首開先例。讀者不妨就近前往各大專院校,瀏覽該校圖書館影音中心的收藏,你會發現大學便是當前最有活力的DVD典藏機構,除正式發行的版本,亦有從錄影帶拷貝過來的經典,間接證實DVD備份保存的可靠性。

第59屆金馬獎:在商業與藝術間舉棋不定?

其實2010年代帶來的衝擊,又豈止紙本和DVD的地位遭到取代。與電影相關的產業,如MTV、U2電影館,恐怕更多入館民眾是懷著約會而非以看電影為目的。而本就隨連鎖電影院體系擴張遭排擠的獨立戲院,在疫情過後更是獨力難撐,一同式微的還有二輪戲院。在「看電影」這件事上,硬體的變化或許是不可逆的,那麼軟體的部份呢?

單以國片市場而言,轉捩點自然是2008年的《海角七號》,扭轉人們對國片小眾、沉悶的刻板印象,自台灣電影新浪潮以降的藝術取向也逐漸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調整。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將之視為近十五年的發展趨勢,那麼第59屆金馬獎的入圍名單,似乎又拋出修正的風向球。

《哈勇家》是台灣少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作品。|Photo via 華映
《罪後真相》以追逐流量最大化的媒體亂象為切入點,獲得頗多好評。

「今年入圍名單有股很強的世代交替意味,如陳潔瑤、詹京霖和張作驥一起競爭的最佳導演獎項,如果只看年紀,你可能覺得這些人歲數相去不遠,但在電影領域,那象徵著顯著的代際落差。」

後起之秀崛起,反映業界逐漸和獨立短片、學生製片接軌的現象,在導演、主配角項目均嶄露頭角的《一家子兒咕咕叫》即為明證。然而,相較去年金馬評審對《月老》那樣的商業票房大作亮了紅燈,今年的評審團似乎又有不同考量。話題電影《咒》雖開出紅盤,翁煌德極為激賞的《罪後真相》卻只取得兩項入圍。「《咒》有產業代表性,但《罪後真相》作為商業作品的完整度、成熟度,在近年國片中可謂標竿。評審也許無心,不過《罪後真相》的失寵,實際上釋出了金馬獎並非全然肯定商業路線的訊號。」

儘管對本屆金馬入圍名單不無遺憾,但相較名單公布前認定2022是金馬小年的耳語,翁煌德還是抱持相對肯定的態度。「我推薦《一家子兒咕咕叫》和《哈勇家》,尤其《哈勇家》,光看海報它容易被誤會為適合全家老小的喜劇,但裡頭有些辛辣的黑色幽默。以純粹原住民觀點去看待部落、偏鄉的問題,在台灣電影中並不常見,而《哈勇家》做到了,因此能刺激主流觀眾思考。」此外,他也觀察到台港片在關注角度上的不同。或因為對社會前景信心低落,港片中普遍存在去國、離散的情緒,與社會脈絡的牽連又較國片更為緊密。

那《一家子兒咕咕叫》和《哈勇家》誰更有冠軍相?面對我們的追問,翁煌德笑著答道,這兩部片都在各自的類型中做到極致的程度,由誰擒得大獎都不奇怪。看過《智齒》以外所有入選作品的他表示,本屆金馬雖然沒有超群出眾的巨星,但整體而言依舊值得期待。關於第59屆金馬獎後續評論報導,還請繼續關注「無影無蹤」臉書專頁。

▌採訪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