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餐桌計畫」從飲食體現藝術:藝術家莊普從生活及餐宴中,喚起並刺激著多重感受|cacao 可口

「藝術家餐桌計畫」率先上菜的「畢卡索的餐桌」,讓我們特別去請教與西班牙深厚淵源的藝術家莊普。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新店山上的花園新城,這種視覺的轉換是相當令人意外的!幾分鐘前還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穿行,瞬間就切換到了一個出塵、靜謐的所在。莊普的家樸實無華,有的是藝術家的天性使然,生活空間的每一處就像一幅畫,有它的開放眼光。我們把酒言歡,聊藝術、聊畢卡索,也聊美食何以成為藝術的一部分。

用生活練習材質與構圖

雖然山上比水泥城市來的舒爽,但是拜訪那天天氣微熱,莊普家裡沒裝冷氣,一進門他直喊沒裝冷氣要我們多包涵,身為後輩拘謹的緊繃瞬間放鬆。莊普的家,沒有大畫大作,能感受到是莊普頑心依舊,把收集來的鐵皮公仔整齊排列在窗框上,這只是其中,因為任何一處都是許多小東西的擺放,看似不經心,是他充分運用材質以及擅用構圖畫面,用美感底蘊所拼湊出的協調感。

他記得每一樣小東西的故事,剛好前陣子女兒與小孫子從西班牙回國,小孫子留下來的玩具也在其中,不合時宜的放在帶有歷史感的擺放品中,在莊普這裡,所有不合卻也時宜。忍不住把他的生活細節,一一拍進在鏡頭畫面裡,這是一個探索和認識藝術家創意及興趣最好的機會。

莊普家裡最搶眼的擺飾居然是小孫子的玩具。
莊普常在沙發上閱讀,後面牆上掛著他與另外兩個住在新店的藝術家蘇匯宇與吳東龍組成的藝術團隊「新店男孩」的作品。

80年代,莊普的美好年代

莊普於1973年進入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就讀,前後客居西班牙8年,在1981年回台。返台剛好台灣正在解嚴,那時代在他人生烙記下最黃金的記憶,當時他35歲。「對於異鄉遊子回來的我來說感受更深刻,什麼都開放、自由了,所以思想開放了,膽子也變大了,想要冒險的心開始躍起。」莊普聊到之前到了國外,以為自由了,但終究是外國人的地方,沒有歸屬感。80年代的台灣,當時社會氛圍有種不確定感,這種不確定性讓當時的大家都很興奮,感覺有好多可能性等著自己去發生,會想要做很多沒做過的事,現在的社會有種越來越確定的感覺反而不好。

廚房的流理台窗戶,常有鳥會朝玻璃撞來,莊普特別貼上紙膠帶給鳥作標示。

西班牙,一部黑色喜劇

我們從室內移到莊普的庭院中,把酒打開、酒杯裡的酒喝盡了就繼續倒,當「畢卡索餐桌」計畫十月中上菜前,我們特別請教他,因他與畢卡索兩人有著同樣相同在西班牙生活與求學的背景,兩人同樣是藝術家,兩人也都為愛情而活。

他跟我們聊起畢卡索畫牛的開始,莊普說這就需要講到美術史,這段美術史從西班牙浪漫派主義派畫家法蘭西斯科.戈雅開始講起。當時拿破崙時代法國侵略西班牙,戈雅反戰爭、反對暴力,開始用畫作來闡述他的人道主義,所以他的版畫特別喜歡用黑色。黑色也是那一年代最喜歡使用的顏色,加上之後西班牙的內戰不斷,西班牙人喜歡用黑色來代表死亡;當然,印象派只有莫內、馬奈會用黑色,派別內其他的畫家當時反對黑色,認為陽光底下都是顏色,不是只有黑色。

畢卡索畫牛,是戈雅的鬥牛版畫影響著他,當時的西班牙畫家普遍都受到戈雅的影響。畢卡索一幅名作《格爾尼卡》(Guernica) ,牛在西班牙象徵是魔鬼的代表,就像鬥牛的文化,是種對抗魔鬼、對付死神的意涵意義在其中。西班牙人看似歡樂與樂天的民族性下,有著是唐吉軻德的精神,那更像是部黑色喜劇,去戰鬥哪怕一死。

牛也出現在「畢卡索的餐桌」概念中。從材質下手,每道菜都有個畢卡索創作畫作的概念故事,其中有道菜是全牛料理,從牛舌到牛尾,擺盤似幾何圖形,去呈現畢卡索的名畫《公牛,十四號》。畫中解構一頭牛的「形相」,用於食物設計上,看到精緻的加法與減法,取捨出具有創造性的一道料理。

畢卡索的名畫《公牛,十四號》

構圖的奧妙

畢卡索的《公牛,十四號》,讓人們了解了構圖的奧妙,莊普為我們解釋那是因為畢卡索從塞尚的多次點原理、立體派角度做為概念。就像是人都會移動,不能用原點去看一個東西,提出人為什麼不能跑到後面去看東西,打破傳統透視看待事物的方式。所以畢卡索的解構是分析性的立體派,從很多的視點去拼出在一個平面上面。

「我們現在講的解構,以前的人不會講解構圖,會用『分析』,是各視點集結在一個面上,把它拉平,所以為什麼現代主義講到平面藝術、往平面發展;而村上隆在講的超平面,都是受這個影響。以前講的是消失點,現在是全部拉到你眼前,一次看就看到那個平面。」

有些人會把畢卡索的畫作聯想到抽象畫,莊普直言畢卡索不是抽象畫家,是具象畫家,有時候可能是美術史需要交代很多事情,但他就是立體派的藝術家。他的立體派影響著後面的超現實主義,像米羅的超現實主義。

看不懂的畫就說是抽象畫?

莊普的印記抽象畫成為他的標記,他喝進一口酒,接著說「很多人把看不懂的畫就說是抽象畫,但是畢卡索到米羅的畫都是具象的,而回到我自己的創作就真的是抽象畫。」抽象畫有它的進程,從康定斯基的表現主義開始,受東方或是非洲異國情調的影響,如看到土著畫的東西,把它放進作品裡面,或是很直覺的感受表現在作品上面。

康定斯基本來是具象的表現主義,有一次他發現把作品倒過來看也很好看,就發展把具象都抽離了,形成符號,後來很多東西都慢慢簡化,用顏色來代表音樂性,所以抽象畫跟音樂很有關係,那像是一個節奏、旋律。在場的我們很好奇為什麼抽象畫跟音樂有關?莊普跟我們解釋那就像音樂也有定位的問題,如吉他主弦在前或是在後,是音樂裡的空間感、透視的感覺,跟抽象畫需要掌握的氛圍一樣。這裡講到的音樂性,就會影響著藝術家用顏色去呈現,所有的音樂變成符號、顏色最終轉化成抽象畫的出現、或是具象的轉換。抽象畫的進程也就慢慢成形成「就是這個樣子」,也不需要什麼符號去做象徵。現代的抽象跟以前是不一樣的,抽象就是沒有什麼對象物。

藝術跟美食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如果說繪畫是直接的視覺吸引力、音樂是聽覺饗宴,那麼食物烹飪卻能同時喚起並刺激著多重感受,直達五感。古今中外,許多藝術家、創作者體現了烹飪是一種視覺藝術形式,食物在很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

喜歡餐宴盛重感的莊普,從準備餐食,到怎麼樣的餐會,該約哪些相同興趣、話題的朋友聚在一起,盛重感是希望大家都能盡興,賓至如歸。「三百六十行把事情做好就是藝術,把事情做到極致、完美就是藝術,尤其美食更是藝術。」莊普對於「藝術家餐桌計畫」,他認為藝術家跟美食是脫離不了關係的,從畢卡索到張大千都愛美食。美食攸關材質、顏色、形狀、擺盤到空間氣氛,藝術真的無所不在。

「藝術家餐桌計畫」以美食為媒,將家宴與藝術,甚至到音樂的相結合,盼與會者用最舒適的姿態度過一個夜晚。

▌採訪報導:KUO sinsin|攝影:陳志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