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諷刺,雖然不久之前才因為限制平台內容而遭遇大規模抗議,但如Onlyfans這樣的成人平台,很可能是網路世界中最後一批包容言論自由的堡壘。為何有此一說?因為臉書、IG、TikTok都有自動審查機制,禁止用戶張貼裸露圖片,藉此阻斷騷擾、色情圖片的傳播。
鑑於報復式色情的猖獗,這樣的做法倒也算防範未然——但問題在於,這自動審查機制並沒有聰明到能分辨出描繪裸體的藝術作品,和以刺激官能為唯一目的色情內容。儘管社群媒體的管理政策,多半允許繪畫、雕塑包含裸露畫面,但對於關注非主流議題,採用不同媒介為創作手段的藝術家來說,那可一點也不友善。
面對這樣的思想審查,藝術家和策展者該怎麼辦才好?維也納旅遊局出了一個鬼主意,讓當地的藝術博物館既能無限制地亮出館藏,又不會觸醒動輒得咎的審查機制:它在Onlyfans開設了一個專門用來展示裸體內容的帳號。
百年前,席勒因為在公開場合展示色情圖像遭到逮捕,百年後,審查仍在繼續
自動審查機制有多傻?2018 年,臉書將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所拍攝的,擁有兩萬五千年歷史的《維倫多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照片視為色情內容刪除(博物館曾向管理人員提出四次異議,卻也未能改變該判斷),2019 年,Instagram認定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一幅畫作違反其內容政策,今年七月份,阿爾貝蒂娜博物館(Albertina)的TikTok帳號因為展示了荒木經惟的作品而被封鎖,以「擁有最豐富的現代奧地利藝術收藏」自豪的利奧波德博物館(Leopold Museum)則為難以推廣其所收藏的席勒(Egon Schiele)裸體畫作而苦惱,為紀念博物館成立二十周年特意製作,包含科羅曼.莫賽爾(Koloman Moser)的《Liebespaar》,一幅描繪裸體情侶擁抱的圖像在內的短影片也遭到臉書和Instagram雙雙封殺。

「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家故鄉之一,維也納及其博物館是這波思想審查浪潮的犧牲品,」維也納旅遊局在聲明中這麼表示:「裸體雕像和著名藝術品,都被社群守則列入的黑名單,屢犯者甚至發現他們的帳號被暫停使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決定將世界著名的『淫穢』藝術作品放到OnlyFans 上。」
維也納旅遊局發言人Helena Hartlauer表示,這麼做的理由,是因為在現行政策下,幾乎不可能使用裸體藝術品來宣傳展覽或是活動。然而,要宣傳旅遊局位於OnlyFans的官方帳號也同樣困難,Twitter拒絕旅遊局在其平台上張貼OnlyFans的連結,Facebook和Instagram在幾番溝通後,為《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和亞美迪歐.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的裸體畫亮了綠燈,允許它們作為廣告素材發布,但席勒與魯本斯依舊被禁聲。
Helena Hartlaue說:「當然,少了它們仍然可以進行宣傳活動,但這些藝術品對維也納而言至關重要——以席勒在1910 年的《坐著的男性裸體(自畫像)》(Posterazzi Seated Male Nude (self-portrait))為例,這是藝術史上最具標誌性的作品之一,如果它不能在社群媒體這樣強大的通信工具上流通,那是很不公平,而且令人感到沮喪的。我們只能尋求以其他方式展示這些東西。」

網上言論自由是戰場,但誰來畫定藝術與色情的分界,才是爭論核心
「這是藝術,不是色情!」我們可以想像聲援者大聲疾呼著。但,如果是像荒木經惟那樣熱衷於裸體和肉體的攝影家呢?在某些人眼中,那可能與藝術、教育、醫學目的毫無關係,恐怕他自己也不會嚴肅面對這樣的指控。即使宣稱「具有藝術性或創造性」是裸露內容在社群網站上的護身符,在2016 年,臉書依然刪除了《燒夷彈女孩》(Napalm Girl)這幅紀實作品。

可以說,在一個與訂閱者分享裸體和色情內容的平台上為藝術作品創立帳號,本質上就是個玩笑——或說,是場觀念藝術展演,它的核心是對現況進行挑戰。「怎麼樣的裸露是可以被容忍的?誰決定了哪些內容令人反感?我們對此有所質疑。」維也納旅遊局局長Norbert Kettner說:「在人類的文化歷史中,裸體藝術是藝術的一部份,而它也是社會和政治的一部份。」
主流社群媒體對裸體圖像的過激反應,部分原因是受美國SESTA-FOSTA(Stop Enabling Sex Traffickers Act)法案的影響,該法案旨在打擊網路性販運(以性剝削為目地的人口販賣),並要求網路平台對使用者所產生的相關內容負起法律責任。自2018 年於眾議院、參議院通過,並經總統簽署成為法律以降,批評聲浪從未減弱,異議者指出,這樣的做法實際上無益於解決性販運的問題,也令執法部門失去追蹤遭到性剝削者的線索,更威脅到性工作者的安全和經濟來源——但你猜怎麼著,代表Facebook與Google的網路協會(Internet Association)舉雙手支持這項法案,或為避免「從性交易中獲利」的惡名,或為省下訴訟的麻煩,對用戶的言論、內容進一步自主審查的時代於焉展開。
以維護網上公民自由、監督執法機構為目的的電子前哨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其國際言論自由主管Jillian York認為,社群媒體在多數情況下,都不應該審查不具有露骨意味的身體圖像,這無關藝術與否,而是它錯誤地將「裸體」與「性行為」畫上等號。不難想見,等到圖像識別技術終於發展成熟的那一天,AI將能精準區別什麼是具挑釁、卻不具挑逗意味的圖像,什麼是違規內容,寧殺錯不放過的情況將會大幅減少,但歸根究柢,爭論依然存在於色情與藝術的分野——以及那條界線是否真實存在。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