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南漁光島藝術節「安棲之嶼」:邀請藝術家打造帶個人敘事的療癒空間|cacao 可口雜誌

第三屆台南「漁光島藝術節」於3月27日登場,展期將至4月18日。本屆展覽主題定為「安棲之嶼」,共展出12+1組限地創作的藝術作品,期待藝術家能從島嶼的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轉化當地特質,以沙灘、樹林、夕陽、浪花為展場,形塑出帶有個人色彩的療癒空間。展示作品中包括旅英藝術家組合Tsai & Yoshikawa(蔡筱淇與吉川公野)以大海的氣息和聲音為靈感,創作的雕塑裝置《海的耳語》,和啟發自人類休憩動作,宛如放大的枕頭的何采柔作品《起伏》,以及將海中蚵棚重新進行有機組合,讓晨㬢夕暉展現竹框中豐富的生態樣貌,石昭永的《夢想之框》。藝術節期間,主辦單位也安排有演出、工作坊、市集等活動,訪客可以選擇感興趣的項目自由參加,從各個面向感受漁光島的人文色彩及自然風光,以身心領會「療癒」、「安棲」的真義。

══反應藝術家對漁光島環境的感受,12+1組創作限定亮相══

1、漁光島國國旗 / Ali Chen、億載國小漁光分校學生

由億載國小漁光分校的小朋友創作的理想國國旗,其幾何圖騰是設計師Ali Chen參考漁光島的自然元素,如太陽、星星、月亮、海浪所設計出的。這些旗幟將成排豎立在進入漁光島的唯一通道,歡迎旅人進入這充滿驚喜的國度。

2、 浮生 / 禹禹工作室

在林海中,載浮載沉、隨波漂浮的種子造型雕塑,就像是航路中的指標,引導著方向,也牽繫起觀者及漁光島這塊土地的情感。

3、脫殼激動/陳建智

藝術家認為人的棲居之所,是動態的處於「正回到…(宇宙母體)」與「蛻變中(成為..更高級的生命)」之間,以此呼應著宇宙源頭。人在廣義建築(滿足住居生活)及自然之間的關係,隨著「棲居」型態的進化,關係將更密切與敏感,與其合為一體將是可預知的未來型態。《脫殼激動》呈現「擬生」的脫殼狀態。自體的增生與代謝,如生物般透過脫殼的行為,開展出自體與環境間的關係。

4、築林織間 /曾靖婷

林間大小錯落的水滴,就像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包廂。來到這片森林的人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風景,窩進去,被柔軟的編織包圍,療癒疲憊的身心。

5、起伏  / 何采柔

放大的枕頭看似平凡的室內物件,但物件本身的物理狀態卻停留在人們休息、擠壓枕頭形成的形狀,使得沒有生命的物件,彷彿成為一個在環境裡伸展的生物。《起伏》設置在漁光島林海之間,希望在穿梭樹林後到沙灘時帶給觀眾休憩的聯想,同時連結出超現實的生命狀態。

6、夢想之框  / 石昭永

蚵棚是漁光島外海常見的構造物,通常漂浮於海面上。當晨昏天光進入《夢想之框》組合起的蚵棚中,將展現自然與生態的各種面貌,激發無限想像力。

7、海朝你的方向吹來 / 南藝大建築所 B群

在作品中往天空和海的方向看,頭頂上針織網的擺動,將會使得無形的風視覺化。海浪與風的相互作用使針織網的擺動更加明顯,讓觀者透過作品理解風推動浪的關係;被放置在其中的觀者,如同身在風裡浪裡,安然而適。

8、海的耳語 /蔡筱淇&吉川公野

《海的耳語》在色彩上研究了光線折射於海面上的的漸層變化,進一步探索光與水之間視覺關係。形式上則以錐螺樣貌呈現,彷彿貝殼共振一般,看到作品即可聽到療癒的潮汐聲響,與大海展開絮絮對話。

9、 漁光 / 邱承宏

《漁光》由工業吊車及水晶燈組合而成,它們被裝置於樹林與海灘的交界,這件作品就像外來者,擾動著自然與都市之間的邊界。藝術家試圖創造一種帶有著超現實感的物件組合,伴隨著微風與日影,及樹林中幽微的光亮,將觀眾帶入某個片刻凝結的風景中,像是保留了一處自然與人工相互交織而成的精神場所。

10、筌屋 / 范承宗

魚筌是一個古老的容器,在過去是捕魚的工具,現已成為博物館、文獻紀錄裡記載的符號與象徵。本件作品試圖以不同的尺度和面貌,再次應用這個容器。創作者關注手工的記憶、用身體感受特殊的空間感,以竹籐材料打造獨一無二的筌屋,讓古老的器具有機會裝進、被放進各式各樣的可能與想像。筌屋並不用來抓魚,而是企圖捕捉人們的關注,引人如魚般游入其中,游進漁光島迷人的風景裡。

11、平行宇宙/ 徐婷

圓代表和諧、無限、永恆。雙數等大的圓,在海與陸的交融無邊中,有著清楚的輪廓,平衡對等的構圖給人舒服平靜的視覺意象。飽和的漸層色塊,對應著天與海的色彩變化,既承載此處的風景,也帶來許多想像,如從天空剝離的塊狀體,映照出顛倒世界;亦或是一對眼睛,以泥沙為軀體,凝視天空,瞳孔裡,是通往平行宇宙的通道。

12、將變成樹與天空/ 阿部乳坊

「在漁光島可以感受海及天空的廣大,在這裡我發現了一棵樹,它像是一個天然雨棚,我想讓旅者在樹下的平台上休息,並使他們的注意力轉移至天空和樹梢。」本件作品從藝術家的旅行者系列延伸,帶著該系列的符號 : 大背包、太陽眼鏡以及睡袋,當他伸展雙手時仿佛能觸及天空,雕塑顏色會從他腳下漸變到雙手。樹象徵著根連結著大地以及起始點,天空代表外在、空間以及向外連結的其他萬物。

13、 聲音地誌/劉致宏

藝術家劉致宏將島上「海浪拍打消波塊」、「風吹木麻黃樹林」等聲響化為素描,筆觸延伸成主視覺的設計。展期間他也會持續創作,將島內的聲音、人物故事轉化為手繪、攝影、文字,作為聲音地誌系列作品,該份小報也將在展期間上線與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