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一個半月,以「光」為媒介訴說故事:2021寶藏巖光節「棲息在光中」|cacao 可口雜誌

寶藏巖於你是個什麼樣的地方?依山傍水的違章建築?錯落蜿蜒的藝術聚落?你是否也注意到,無論違章抑或聚落,採用的都是外部視角,兩者差別僅在於從遠處眺望,或就近漫步,都是將現象的複雜、多樣給一體化了。就是身處其中的人,他們對這座山城的觀點,對「寶藏巖」三個字所指為何,恐怕也有不同的見解。

寶藏巖光節自2017年起,即以「光」作為藝術創作媒介,探索如何以當代藝術的語彙,點亮山城聚落的多元維度。繼前些年使用愛、時空、土地與共生關係為策展核心,2021年光節主題訂為「棲息在光中」,思考一個作為日常生活實作場所的寶藏巖——之於居民,它象徵回憶和對家的歸屬感,之於進駐的藝術家,這是藝術征途的暫棲之所,而對於其他生活、工作在該片土地上的人類和非人類而言,它可以是棲息地,也可以是哺育關係的根及養分。寶藏巖光節的開幕週末活動將與「野鵝快跑」聯手,以音樂串起光,在七組歌手、樂團表演及市集中打造多元觀展體驗。

本屆光節以三個視角:「個體之思」、「家屋之形」和「自然之境」為命題,邀請13組藝術團隊參展;此外,為突顯多樣性視角,豐富展覽樣貌,在寶藏巖既有的文史軸線之外,特增設位於信義誠品的衛星展區與常設展「迴盪之聲」。你可能好奇,參加過這次活動以後,就能得知寶藏巖的全貌嗎?很遺憾,我們無法給你明確的答案——或許,欠缺鮮明的輪廓,正是寶藏巖的層次、意義所在。

══以「光」為媒介訴說,遍布起伏的山城想像══

來自自身家族記憶與個人生命的角度:個體之思

錄像作品《縫:被撐開的記憶》圍繞在原生家庭情感上的破碎,是洪鈞元對於「家」之結構的荒謬性的反向演繹。
林明彥在蓄水池的作品《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反映出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與不自言喻的單純心境。
張乃仁在作品《早市位元》中模擬陌生星球的探勘行動,目睹各種動植物的蔓生與家族有著地緣與租約關係的市場廢墟,試圖探討當人的元素從空間移除,還剩下什麼?
王宇光2019年在寶藏巖駐村時發展出雙人舞作《捺撇》的雛形,將個體之間註定消亡的依存關係、共同經歷和羈絆,化為彼此身體肌理在宣紙上留下的墨痕。

從多維的空間資源,觀照藝術創作中的「家」:家屋之形

姚仲涵的《光電獸#21-痕跡掃描》思考作品與斷面建築群的關係,原本蒼白的房舍因著閃爍的光線有了生氣,曾經因防洪線的保衛,形成的一面錯落高聳的場景,在聲光的演繹與綠色植物的環抱下,宛如天然的劇場。
以居所空間的狀態為思考,洪梓倪的《直角》將光束藏於木門後,在每一次的開啟與關閉中,製造屬於空間的隱蔽性和親密感。
呼應窗外高速流動的高架道路,林瑜亮的《藍天、綠地與被固定的場所》以寶藏巖家屋中的一面牆,呈現在變化的狀態下所產生的不變。
蔡宜婷《永恆的變量》則將車窗作為人們記憶的載體,與半樓廣場上建築的窗框對應,將窗外都市環境移動的景象,轉化為玻璃上的光影變化與恆定規律,呈現視覺上的交錯感。

從個體在群集中所處的生態棲位,詮釋人與環境的多變狀態與關係:自然之境

莊志維的《河光》採集寶藏巖的水文背景,以柔軟的薄膜素材隱喻脆弱與消逝的過往。
陳家翊在《未知的場域系列:寶藏巖計畫》中以植物圍繞工地場域影像的場景,突顯人類棲居環境中人工與自然交相混雜的曖昧與未知狀態。
顧廣毅作品《變態的正常,正常的變態》以科學家的研究理論為基礎,從不同角度觀看人類與非人生物之間的異同。如同生態系統,聚落也動態地在時間的推移中一直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和演替之中。

信義誠品衛星展區及常設展「迴盪之聲」

衛星展區於信義誠品三樓,將展出藝術家陳家翊裝置作品《未知記憶》。由策展人施雅恬梳理聚落歷史脈絡,規劃的寶藏巖文史常設展「迴盪之聲」,以物質之間互相摩擦、撞擊所產生的聲音為起點,展品由四部分組成,蒐集學術、出版、照片資料的文獻區;吳修銘的《聲音臉譜》訪談居民日常;用聆聽體驗呼應展覽的歸檔主題;錄像《但水始終沒有來》鄭亭亭以創作者角度,再創寶藏巖聚落影音資料成為一部循環對話的劇本;黃立慧現地創作的《當貓》,延伸自己長期對於「個體及群體的關係與界限」的研究,以互動式遊戲的方式讓觀者體驗聚落裡被消音、忽視的角色,例如「貓」。

陳家翊,《未知記憶》系列

參展藝術家:洪鈞元、顧廣毅、洪梓倪、陳家翊、林瑜亮、張乃仁、王宇光 X微光製造、林明彥、蔡宜婷、莊志維、姚仲涵、輕量級 – 跨校協作工作營、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依作品動線排序)| 藝術總監:李曉雯|展覽策畫:王正馨

展期:2021.03.27(六)-05.09(日)11:00-22:00(週一休園)

開幕:2021.03.27(六)12:00-20:00、2021.03.28(日)12:00-18: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