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界仁:溫馴,最不必要|cacao 可口雜誌

台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在作品展露國際之前,曾有 8 年時光停止創作。我問: 「你這段沈潛時期都在做些什麼?」他笑答:「不是沈潛,是在發呆」。他用這 8 年讓自己閒下來,重新審視過往的成長經驗,思考因為問題「太簡單」而忘記 的答案。他拾起身邊有限的媒材當創作武器,透過沈默的黑白影像、考驗耐性 的緩移鏡頭,突破現代藝術路數,讓作品回歸生命價值,帶領觀者超越想像地, 直視人的本質。

《帝國邊界I》2008-2009

冬 天 陽 光 曬 暖 了台 北,走 進 陳 界 仁 位 於 溫 州 街 上 的 工 作 室,本 以為將展開一場充滿社會學名詞的對話,親切的藝術家卻劈 頭就說:「其實很簡單,我的作品就是關注人的狀態。」

一身黑衣,菸不離手,話語不停,陳界仁說自己是個焦慮的 人。打從學生時代,他就不解為什麼學藝術需要反覆畫著西 洋石膏像,被學校否定,他帶著困惑去圖書館透過閱讀尋求 答 案,他 相 信 美 感 在 自 己 心 中,單 一 化 只 會 讓 創 作 力 萎 縮。畢 業 後 , 陳 界 仁 曾 在 工 廠 工 作 , 因 此 能 體 會 工 人、上 班 族 鎮 日 消 磨 的 疲 累,他 也 曾 與 友 人 做 過 游 擊 行 為 藝 術、舉 辦 地 下 展 覽, 衝撞當時的戒嚴體制。而8年的「發呆」時光則是在解嚴後開 始,這段時期陳界仁回到成長的地方,重新認識成長環境中的 眷 村 生 活、加 工 廠、軍 法 局 等 空 間 意 義,進 而 連 結 整 個 台 灣 社 會 的 脈 絡,回 到 根 源 思 考 未 來。從 經 驗 中 尋 找 想 法,便 開 啟 了 創作的能動性,恰巧朋友又熱心地出借電腦,陳界仁重拾創 作,試圖建立另一套邏輯,就像他說:「改變現有思維模式,才 能開創新的思想資源⋯⋯而溫馴是最不必要的。」

《加工廠》2003

從 第 一 次 看 見 錄 像 作 品 《 淩 遲 考 : 一 張 歷 史 照 片 的 迴 音 》, 陳 界仁即成為台灣藝術圈值得關注的名字。緩慢的黑白畫面, 凌遲場景的再詮釋,藝術家翻轉視角帶我們主動回望殖民歷 史,思考當代仍未結束的剝削狀態。之後其他作品《加工廠》、《八德》以及到近年因為申辦美簽遭無理拒絕的衍生作品 《帝國邊界I》,還有從父親遺物反思台灣長期遭受霸權支配 的《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陳界仁持續以自己的詩學美感, 適時適地運用身旁所能集結的資源,拍出那些曾經存在但視 而 不 見,被 追 求 進 步 論 的 人 們 所 擱 置、遺 忘 的 切 身 問 題,領 著 觀 者 穿 越 絕 望、凝 視 現 實。問 他 在 不 在 意 批 評、不 被 接 受?陳 界仁說就算如此也是有意義的失敗,他只在乎連結的可能性, 爭 取 那 千 分 之 一 的 觀 眾,1 2 年 展 覽 舉 辦 至 今,從 不 覺 得 能 生 存 下去。

《軍法局》2007-2008

笑稱自我感覺良好的陳界仁,實則是個自我鞭策的藝術家,到現 在仍會不斷修改作品 ,「 這是對自己負責 , 把東西 做 到 可 能 的 極 限 ⋯ ⋯ 我 們 也 是 受 別 人 啟 蒙,自 我 積 累,希 望 有 一 天 換別人 拿你過橋 。」 身為邊緣區域 的藝術家 , 陳 界 仁 說 台 灣 從 來 就 是 在 邊 緣,但 不 管 在 哪 裡 都 能 有 創 造 性。沒 有 架 設 網 站,卻能讓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 , 就算不去美國 了, 也 還是可以讓代理人為他發聲。

《帝國邊界 II -西方公司》2010

改變的那刻到來之前,從來就是需要點滴累積能量,與陳界 仁對談的下午,心中像是立定 了一 把 尺,也 像 曬 了冬 陽 十 分 溫 暖。他 的 作 品 看 似 緩 慢 陰 鬱 其 實 充 滿 希 望,如同《 淩 遲 考 》最後那抹微笑,它困惑人們,卻激發想像。

陳界仁 1960 年代生於台灣桃園,是台灣重要的當代藝術 家之一。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在台灣解嚴前後,積 極參予表演藝術創作。1996 年開始,他對歷史和 影像與權力的思考,通過犀利並令人驚駭的影像, 迅速引起關注。作品、國際展覽與獎項無數,族繁不及備載,詳情可上網搜尋。

原文刊於cacao Vol.02《柏林/轉變.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