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揭示?吾所皆是—Jason Dunne|cacao 可口雜誌

走進Jason Dunne以俄國「巴穹金村」(Potemkin Village)為題的裝置藝術空間,攝影不僅是凝視的互動,也同時是身體參與的過程。「巴穹金村」系列作品,挪用雕塑的形式,以攝影跨界挪用,重新組構「身體感」,激起觀者與影像雕塑作品不同的互動脈絡。而另一組照片作品「納馬谷來的寶藏 」(The Treasures from the Valley of Nama),則以一連串「日常生活中的非常」作為演出般的相片展演,道出遙遠曾在的生死諭示。這些作品,形式上都有一種「皆是、皆非」的特性,交織著不同敘事解讀的可能。

愛爾蘭視覺藝術家Jason Dunne,作品主要針對身體的象徵體系開展,他認為「身體不僅是生理上、外表的,也同時乘載感知、想法,慣習以及慾望」。身體在此作為一個中介,在觀者與作品之間成為一套精巧的劇本,讓觀者在觀看的同時,也反身意識到身體所承載的規訓系統。

Potemkin Village 2011

Potemkin Village 2011

俄國「巴穹金村」神話的原寓意在於,俄國軍官以虛幻不實的外表建築,遮蔽戰後頹圮的內在村莊,讓村莊看起來興盛安康,並以此贏得凱薩林女皇(Catherine the Great)的虛名讚賞。那麼,Jason作品中這些已經一度「衣不蔽體」的身體影像雕塑立牌,究竟又再度遮掩了什麼?還是這樣的二度裸露,其實不再是遮掩,觀者本身觀看到的不是華麗的身體,反而暴露了更多?集體統一的裸露身體,相互扣連的行為模式背後,我們能感知到的「控制」,如何滲透我們的生活,成為缺席的在場。

即便展示給觀眾觀看,卻看不見華麗衣裝,以裸體遮蔽的背後,還能有什麼?這便是Jason作品最有趣的亮點。順著影像裝置的村莊走近,身體立牌裝置後方缺席的、被預期應該出現的劇本,看似無物,其實指涉每個在場的我們。觀眾不斷靠近,便越能感受裝置的虛假性。而必須蹲下觀看的縮小裝置模型,改變了觀看者的身體運動。這些都強化了無法理解、無法容入預期劇本情節的疏離本質,凸顯反思「身體」之必需。

在「納馬谷來的寶藏 」系列作品,他以現代日常生活的場景再現扮演,講述非比尋常、古老大地「此曾在」(That-has-been/ Ça-a-été)的故事。生活即是展演的本質,宛如角色扮演,劇本卻如此難解。羅蘭巴特曾說,照片永遠傳達一個本質:死亡的訊息。倘若照片裡的一切事物在快門按下的瞬間即消逝死去,再也追不回。這個系列作品便是「曾在」的還魂與再現,以角色扮演的姿態,「栩栩如生地」呈現身體死亡、形象消逝,顯出而不在(présence de l’absent)。Jason Dunne的作品,皆是/揭示各種身體表述的可能性,從他影像與雕塑「皆是也皆非」的斷裂中,綿密延伸。

Sorority 2010

HouseArrest 2010

Confidence Tricksters 2009

Untitled 2010

Jason Dunne

原文刊於cacao Vol.06《都柏林/靈光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