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師Iris Van Herpen:探索全新領域,時尚本該是生活中每件事相融的狀態|cacao 可口雜誌

「就某種意義上,以建築學的知識,對於小尺度的材質開發非常有幫助,將大尺度的技術轉化成精細的紋理和織品。」來自荷蘭的高級時尚服裝設計師艾瑞斯.範.赫本(Iris van Herpen)曾這麼說道。這位年僅36歲的時裝設計師,早已是世界聞名的高級訂製服設計領域中的佼佼者,在許多風格自成一派的藝人身上,總能看到她大膽而前衛的作品。運用充滿實驗性的織品,以及突破想像力的創新思維,與來自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熱衷打破所有的框架限制,讓她的時尚永遠無法被世人所定義。

《結晶》(Crystallization)系列

把建築模型的3D列印技術融入傳統的編織技藝之中

2011年春季在她的《結晶》(Crystallization)系列中,她開始與本特姆.克魯維爾(Benthem Crouwel)建築事務所以及建築師丹尼爾.威德里格(Daniel Widrig)共同創作,嘗試以3D列印的方式生產出布料,她說:「在模型製作中使用3D列印,我對這種複雜的細節非常著迷。」同年秋天,她與建築師傑西.布洛赫(Isaïe Bloch)合作創建了跳耀(Capriole)系列,打造了純3D列印的骷髏狀連衣裙。從此她一腳踏進了這項先進技術的領域之中,她甚至和同樣來自荷蘭的知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於2013年一同合作設計了一雙相當有機的高跟鞋,最初使用如建築模型製作一般的3D列印方式,藉由逐步的嘗試和經驗的累積,在2018年的春季系列,她將葉狀的圖形直接3D打印在薄紗上,成為新型態的刺繡,讓它成為更為接近紡織的狀態。

與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合作設計的3D列印高跟鞋

並非只是一層軀殼,織品的紋理是身體的運動

「我來自古典舞蹈,但我非常專注於尋找新的運動方式、新的女性氣質。我們專注於身體,同時也探索身體周圍的空間。」赫本從小學習芭蕾舞直到18歲,舞蹈形塑了她的創作觀,她提到,運用「視覺上的錯覺」強調、放大身體的運動,她認為在舞蹈、身體的移動和變換經常與錯覺有關,這也是她為何如此沉迷於材質的研究。她從2011年起就獲邀成為巴黎高級時裝和時尚聯合會(Fédération de la Haute Couture et de la Mode,簡稱FHCM)的一員,在時尚界中,要能獲得FHCM的認可是一件極為稀有的殊榮,FHCM代表著高級訂製時尚服裝中的最高標準,必須擁有頂尖時尚手工技藝的設計師才能獲邀進入。對赫本而言,一針一線的編織技藝同樣也能透過3D列印實現,先進科技的新知識並非要用來取代古老傳統的技術,而是要對其進行凝煉與創新,「高級時裝有著數百年來精湛的工藝傳統,我認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們對創新的關注並不那麼明顯,這可能是因為該行業規模很小,但實際上它又在增長。」

《Syntopia》系列將鳥類的運動轉換為動態的百褶服裝,結合舞台動態裝置模擬鳥類的飛翔。

藉由自然找回人與地球的連結:仿生與磁性

在2018年秋季的Syntopia系列中,赫本與致力於編舞雕塑和動力機械裝置的雙人藝術家漂移工作室(Studio Drift)合作,她們研究鳥類的翅膀運動,將飛行的動作化為一系列具有動態的衣褶連身裙,同時她也使用計時攝影技術(chronophotography),發現了織物垂綴與羽毛在飛行中的振動之間的相似之處。她將仿生科學與傳統的編織技術結合,形成十七套具有複雜參數的時尚服裝,每一種都依據鳥類翅膀運動模式而設計,她說:「作為一名前舞者,運動中的變化使我著迷,我仔細觀察了鳥類飛行的細節和鳥類運動中錯綜複雜的迴聲形式。」而漂移工作室設計的動態照明裝置,由20根精緻的玻璃管所組成,位於走秀舞台的頭頂上方,當模特兒行走的同時,連身裙的線條與動態照明裝置將產生了共鳴,玻璃管上下移動,模仿飛行中鳥類的各種運動,赫本模仿了飛行中鳥類的羽毛和聲波圖,「我們始終將技術視為先進的系統,但是最終,當你看到自然界時,它比我們今天在技術中創造的任何東西都先進得多。」

在訪問了瑞士科研機構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之後,受到啟發誕生了2015年春夏系列《磁性動感》(Magnetic Motion),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磁場強度是以地球的20,000倍以上存在,赫本在描述她的磁性動態系列時說道:「在不斷形成的混亂中我發現了美,這清楚地體現了自然表演的原始力量。」早在2013年,她便與荷蘭設計師約蘭萬.德.維爾(Jólanvan der Wiel)合作開發了《體現的荒野》(Wilderness Embodied)——系列由磁鐵和鐵屑樹酯填充物製成的磁性連身裙,運用磁鐵隨時服裝的紋理,就像「織品在跳舞」,赫本習慣從生活中的自然狀態找尋靈感,她深信身體與地球是相連的,思考自然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把科學、時尚、生物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體現的荒野》系列

重新定義跨界合作,與建築師攜手打造身體與空間的新想像

赫本與建築師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在2017年春季發布的《線條之間》(Between the Lines)系列,運用線性的變化和鮮明的對比,來表現出身體的運動感,讓眾人的目光隨著服裝身上扭曲的線條,一同捲入迷幻的錯覺世界中。這是她與多倫多建築師菲利普.比斯利(Philip Beesley)一同開發的新材質——由聚酯薄膜織物所製成的連身裙,布料經過雷射切割,形成了隨身體運動而伸縮的波紋圖案。在走動的過程中,這些黑白色的線條宛如漩渦般不斷轉動、震盪,好像連模特兒的身體都漸漸地變形,身陷扭曲之中。

《線條之間》系列

與建築師的合作並不僅僅限於時尚服裝上,她甚至一腳跨進了建築的領域之中,將布料那美麗而迷幻的視覺紋理,編織到荷蘭萊頓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中。2019年,Neutelings Riedijk建築師事務所和赫本合作設計了該中心的擴建,建築的立面,由這位高級訂製服設計師設計的帶狀紋路包覆在三百多塊石磚上,將柔軟的織品紋理與堅硬岩層融為一體,極具雕塑感的紋路,是由混凝土和細顆粒的白色大理石製成。「看著這些紋理就像時間旅行。石頭的永恆性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凍結的形式使我想到像織物般的帷幕材料,於是我開始思考像衣服的考古學這樣的建築。」她提到了火山岩層和石頭,如何受到水的侵蝕而形成美麗迷人的細節;運用雕刻大理石的方式,在石頭上試圖捕捉柔軟的絲綢感,為建築增添前所未見的柔軟度。

荷蘭萊頓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內部。
如柔軟布料的大理石雕塑飾面。

赫本認為,不論是好的建築抑或是時尚作品,都會在概念、物質、技術和美的層面上找到新的理解和發現,都能提供新的想像空間,當正確的技術和正確的材料被結合在一起的同時,作品便被賦予了自由,而所謂的自由,便是來自於她無法被定義的特質。跨越不同領域的界線,嘗試大膽創新的突破,藉由材料技術的探索和自然靈感的互相激發,她發現時尚的本質就該是生活中自然萬物的相融狀態。

 ▌整理報導:實習編輯曾泓華|圖片來源:Iris Van Her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