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采楓專欄 (4)|食物的味覺訊號,關於味覺記憶這件事|cacao 可口雜誌

R是個對食物異常執著的人。

或許更可以說是偏執,總覺得是因為關于R擁有著義大利人的血統。總而言之,自認識開始,他不吃的食物、或不願意碰觸的味道、多到我必須要用筆記記下來。

味覺這件事情很微妙,先用科學的角度來說好了, 味蕾(taste buds )是舌面、上顎和會厭表面的微型結構,其作用在於提供進食的食物的味覺的訊號,而人的舌上約有一萬個舌蕾。但是我其實更想說的是關於味覺記憶這件事。

在米蘭生活的那一年,除了偶爾常上的義大利館子,大部份的時間我們會在家煮著簡單的pasta、偶爾擀擀麵皮、買個新鮮mozarella做pizza,調味也是極其單純近乎無趣(在R的堅持下,新鮮優質的食材是不需要過多調味的),日子過著好像也就習慣了。然而雖說是習慣,我這張出身於亞洲的口舌,總是不免想起辛香料、豆醬、熱蔥油等相較「刺激感」的味道,於是,我過著R不在時,做做麻婆豆腐、魚香茄子,更是在冰箱常備著自己做的花椒蔥油,偶爾拌麵的日子解解思鄉的饞。

非常記得那是個晴朗的假日午後。不喜歡人多的我們,避開了幾個觀光客與大學生喜好的景點,在不甚熟悉的街區中閒晃。不同於老街區的石板路,我們在有著寬闊路面的米蘭郊區,穿過了區域性的市場、經過了不同的住宅區、一些社區形態的二手衣店,最後R駐足在一家德式餐館前、並在門口慢慢研究菜單。

然後,就像是一鏡到底電影的鏡頭,我看著緩慢翻著菜單的R眼睛亮了起來、拽著我進到餐館內、迅速點好了菜。坐定後我看著對面的他,不只是眼睛、而是整個臉都是亮的。我觀察著周圍的環境,有點摸不著頭緒。這是一家非常巴伐力亞風格的北義德式餐館,甚至服務生會穿著傳統的,有著蓬蓬袖白襯衫與黑圍裙,而我們坐在庭院裡,院子裡的藤蔓爬滿著整個圍牆,悠閒的午後三點,只有另一個帶著孩子的家庭與我們共享整個院子。

隨著蓬蓬袖的服務生,幫我們上了麵包與啤酒,和一些什麼燻肉香腸等冷盤後(其實我不記得到底有什麼了),一盤剁的稀爛的生肉上桌了。看著R的表情我知道這是今天的主角——Beef Tartare( 韃靼牛肉)。

Beef Tartare( 韃靼牛肉)

其實不諱言,當時的我對 Beef Tartare實在是沒有好感(會在後面的篇幅提到原因)。看著女服務生的桌邊服務,把原本就剁得不成形的生牛肉,加進各式辛香料後弄成肉糜狀,實在是沒胃口。

看著R進食的開心,我抱著稍微淺嚐的心態,舀了一匙肉泥、配著硬皮麵包送入口。意外的好吃。至今仍不知怎麼形容這個味道。沒有預期中的血腥味,取而代之的是牛肉的甘甜,或是酸豆與醃黃瓜的酸香、或是蔥末蒜末的嗆辣、或是巴西利、或是芥末,或是一些我到現在都搞不太懂的味道衝擊,單純又複雜。大概是我驚奇的表情讓R得到了共鳴。他告訴我,這是在他幼年時期有記憶的餐廳料理,那年他五歲,在巴西,是他的生日,全家一起。從此之後這成了傳統,屬於他個人的傳統。每年必去一次那間餐廳,去那間餐廳必點韃靼牛肉,而這個傳統在他離開巴西與家人後,就自然而然地不再是傳統了。

對食物異常執著的人——R=Rafael Giovanni Martinelli  馬丁阿福,毛房經營者之一。正在料理Beef Tartare所需要剁碎肉泥部分。

味覺這件事情很奇妙,總是會在不經意的時刻帶你走往記憶的源頭

曾經的話語、歡騰的氣氛、過往的悸動、尷尬、孤寂、甚或只是日復一日的日常感受,而那些被遺忘的、久未被提及的,卻可以透過一個味道,經由舌尖的觸動而打開腦內的記憶抽屜,繼而引發情感上的波動,我始終覺得這是一件絕對浪漫的事情。

我曾經不喜歡Beef Tartare,後來我知道我的吃法錯了,或是說,Beef Tartare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做法與調味,一切端看個人的喜好。舉例來說,義大利人的Beef Tartare的做法,就是生牛肉剁成肉糜狀,端看個人的喜好自行添加橄欖油、鹽、黑胡椒、甚至是新鮮檸檬汁,拌一拌、配麵包吃。而這是我第一次吃Beef Tartare的經驗,我甚至不知道要自行添加調味料,我就是看著一盤豔紅的剁爛的肉發呆。

R與我去的餐廳,雖說是德式餐廳,嚴格來說是北義大利 South Tyrol大區的風味餐廳,那是義大利西北部連接奧地利的邊界,是德語區,食物上結合了奧德與義大利北區的特色。

韃靼牛肉的由來眾說紛紜,其中一說是來自成吉思汗橫征東西打戰時,將馬肉放置於馬鞍底下而後生食,其做法之因有二:一為讓肉質柔軟、二為排出殘血。而這道料理在傳至歐洲各國後,延伸出了各種做法、但改以牛肉為主,而將其發揚光大的為法國與德奧,不僅揉和了不同在地的做法、添加辛香料、講究肉質,將其以「茹毛飲血」的食生肉姿態,轉為鋪了白桌巾與瓷餐盤的高級餐桌料理。

牛肉的品質當然是這道菜成敗的樞紐,必須選擇新鮮且油脂含量較低的部位,甚至需要把整塊牛肉修邊,以避免接觸空氣的部分造成細菌感染;而辛香料等佐料則是整道料理味道的精髓。我偏好德式做法,相較於法式,義式等更著重於食材本身的味道;奧德區的beef Tartare慣於添加多種辛香料、並會拌以蛋黃增加其入口性,一定要搭配黑麵包,與其說是一道料理,更像是搭配麵包的沾醬(如同法國的pate肉凍)。當然辛香料的用料與肉質的掌握必須非常謹慎,我至今仍難以忘懷在米蘭第一次入口的驚豔感。

這也是我一直想試圖複製的味覺記憶。


當月推薦:Beef Tartare( 韃靼牛肉)食譜

食材:

20g 洋蔥碎|400g 菲力牛排(或是油脂少量但柔軟的部位)|2 湯匙酸豆|1顆生蛋黃|1湯匙的鹽|1湯匙現磨的黑胡椒|1湯匙的匈牙利煙燻紅椒粉|2湯匙含法式狄戎芥末醬、白醋、橄欖油|1湯匙的碎酸黃瓜(可以使用調味料)

步驟:

1.整塊牛肉必須修邊,把會接觸到空氣的面薄薄的切除。
2.修完邊的牛肉以手工剁碎成肉泥狀,由於需稍微保持口感,避免以絞肉機等機器絞爛,以防止肉質本身黏度增加。
3.綜合以上所有辛香料,混合均勻,避免過度攪拌。
4. 盛盤,佐以德式黑麥麵包食用。


關於專欄作者:袁采楓

理想中,是一手拿鍋鏟一手拿筆,事實上卻荒擲了幾年各執酒杯與菸的生活。所學為歷史與美術,因為愛吃而轉換跑道。業餘廚師,成立了品牌,做了幾年私人餐廳養活自己與貓。曾因食物與美而赴義大利就學,現為食物設計師,喜歡文字,為不務正業佼佼者,偶有耽溺的浪漫傾向,偶爾則過於現實,仍在與生活妥協中。

延伸閱讀:袁采楓專欄(3)|義大利實在是一個不缺海鮮的地方,但不是在米蘭這個城市

作者與圖片提供:Moa &Rafa